聊聊《清明上河图》的真实含义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他是一个宫廷画师。按照现在的理解,他的作品应该都是歌颂皇上圣明,天下太平,之前人们解读《清明上河图时》也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认为清明上河图证实了宋朝的商业非常发达,正好可以印证宋朝的经济实力在当时全球第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甚至超过唐朝。这话也并非完全是错的,从清明上河图中确实能够看出很多现代元素和高超的科技,最著名的就是那座虹桥。虹桥跨越汴河,全部由木头制成,中间一个桥墩也没有,可以最大限度地不影响汴河的通航。而且桥面宽阔,可以承载上百人,从画中可以看到桥面两边还有很多摆摊者。如此的拱桥建造技术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世界第一。

image.png

而且看汴河中的行船也是反映了宋朝高超的造船技术。比如图中的大船就采用了更加省力的平衡舵。也就是在转动杆的两侧都有舵叶,这样在转动时可以借助水流的推力,使转向更加省力。而且从舵面上细的绳索来看,这个还是升降舵,当船行驶到浅水区的时候,可以升降舵面以适应各种条件的航道,绝对是高科技。
除了这些之外,就是城内的商业还是非常发达的,可以看到汴京城中的生活和我们现代的生活竟然相当类似。当然主体都是沿街的商贩,但也有一些门面商店,这些门面商店都会在自己门口搭造门楼,门楼的大小可以判断商店的规模。

image.png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画中可以随处看到头上顶着货物手上拿着长长折凳的人物,他们其实就是送北宋时期的外卖小哥,折凳是他们休息放货物的工具。

image.png

商业类型也是很多的,除了饭店之外还有类似红灯区一样的存在,比如这一家门口就挂着红色的花灯。同时店家还有用羊皮包起来的招牌灯。到晚上在里面点上蜡烛,就能够透出光亮印出字。简直就是宋代的霓虹灯。

image.png

那么张择端画这幅画就仅仅是表现大宋商业繁华,科技发达,歌颂太平盛世了?似乎这幅画的主题并不是这样简单。因为画家每隔一段都要描绘一场交通险情。让赏花人心惊胆战一番。比如还未进城的郊外就有马受惊了。在最繁华的虹桥附近就有行船因为水流太急,来不及放下桅杆,几乎就要撞桥了。在开封汴梁这座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里,官员坐轿出行必须带随从在前面开路,否则寸步难行。而在虹桥上面则上演了一场文官与武将争道,互不相让的闹剧。两方的随从都对着对方大喊大叫。北宋后期新党与旧党的党政非常剧烈,不知作者张择端是否在借此暗喻这个政治局势。

image.png

image.png

除此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比如用于瞭望火灾险情的望火楼上面空无一人,应该有士兵把守的城门楼里也没有士兵。衙门门口的公差们都在呼呼大睡。

image.png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清明上河图其实是在用画向皇帝进谏,要注意盛世之下的潜暗流和危机。宋徽宗本人就是书画大家,对于这种明捧实贬,针砭时弊的画作自然一眼就看穿了它的用意,所以他也没有收藏这幅画作而是赐给了别人。不过这倒是这幅画作的幸运,如果被藏在皇宫里。很有可能就像宋徽宗本人一样,被不久之后的入侵金人给掳走了。能不能流传于世就很难说了。而且这幅画辗转在民间流传,到了清朝,久闻大名的乾隆皇帝一直想把它收入囊中。但直到他去世后几年,皇宫里才把这幅画给买了过来。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有一个陋习,就是喜欢在文物上面题字盖章。他题的那些字,盖的那些章,实际上破坏了文物作品的原有的艺术构思。被人们称作文物牛皮癣。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民间流传,没有过早的落入朝廷手中,才躲过了乾隆皇帝的魔爪。

image.png

image.png

话说几年前网上曾经有一幅恶搞的清明上河图,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模仿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组合成了一幅讽刺画。当时觉得这是作者在恶搞,其实这幅《现代清明上河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真是得了张择端原版《清明上河图》的真传。都是以画作来揭露社会的矛盾和真相。



0
0
0.000
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