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似乎误解了《红楼梦》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由于高考的高度内卷化,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高考试题的难度,特别是数理化这类科目的试题,即便让专业人士来做也很难轻松应对,所以一般人也就无从评价。唯独语文这门课特别是高考作文题目,倒是没有什么门槛,只要读过书的人都可以都可以理解,并且品头论足一番。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会成为舆论的一个焦点。自然今年也不会例外,而且今年的题目确实出的颇有新意。
在使用面最广的全国卷中,高考作文题目是先选取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这样一段故事。 说是贾府为了迎元妃省亲建造了一座大观园,大观园竣工时,贾政带着一大帮友人来游园。看见一座亭子还没有题匾。就商量给这个亭子提什么匾。有人说《醉翁亭》记中有一句“有亭翼然。”可以直接引用叫做翼然亭。贾政不满意,说这个停在水边应该有一个水字。另外一个人就说,还是从《醉翁亭记》中取,《醉翁亭记》中有一句“泻于两峰之间”可以取这个“泻”字,叫泻玉亭。贾政还是觉得不好,就让贾宝玉出来试一试,贾宝玉就说,不必非要从醉翁亭记中取词。直接原创了一个名字叫沁芳亭。贾政这才点头默许了。然后出题人说这个故事中,不同的人分别用采用直接移用、化用和全新创作的手法,分别取得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然后要求以这个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和时间大多用在学习上的高中生不同,考生里面真正读过《红楼梦》的可能并没有几个。网上倒是有大把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看这题目就说这题目出的不对,完全是断章取义。曹雪芹在原文里面说的很清楚,因为贾政听说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但是脑子还是挺聪明的,很有些才情,就想试一试他。其他的宾客也都知道贾政的意思,所以他们说的答案要不就是不动脑筋直接借用的,要不就是不着调的。特别是第二个,“泻玉”这个名字谐音“泄欲”就不好听,而且“泻”字有一泻千里,走下坡路之意。贾府里面都是当官的,他家的元妃娘娘也是皇帝身边的人,都是只想往上爬,哪里会愿意用这个泻字。所以前面两个人并不是什么移用、化用,而是纯粹卖破绽,拍马屁。故意说两个水平不怎么样的名字,这样只要贾宝玉正常发挥水平,就能够超过他们了,而贾政也会很高兴。 所以出题老师引用了这段材料和他出题的题意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这题让我感觉从我读书那个时候一直对语文这门学科感觉挺茫然的,现在这个问题仍然存在,没有一点改变。就是学语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观点,语文的目的就是教会人们准确的理解,然后就是准确的表达。要做到这一点,更多的应该是进行逻辑方面的训练。但是语文的阅读和作文题总是在让考生对文本作过度的解读或者偏离原意的解读。总是要让考生们去分析那些连原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深层含义?我记得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然后非要学生分析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在里面。其实我非常认同古代某位诗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很有可能鲁迅写这下这句话的时候,只是他突然脑子里冒出了这句话而已,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含义。而且这种强行解读也不是什么好现象,往往就是在统治者大搞文字狱的时候,也正是这样的强行解读大行其道的时候。比如非要把“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解读成反清的言论。很多情况下,这类考题的目的并不是考察学生是不是读懂了原作,而是考察学生能不能揣摩出出题人想法的能力。说的不好听点。这不是在培养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而是在培养思想上对权威的依赖和盲从。相比于要不要取消英语,要不要增加体育课比重。作为语文教育指挥棒的高考语文试题。可能更急需改革。
前几天我还跟一位朋友聊天,说起学生的课本,许多教义上都是对文章的过度解读,前些年有个被选入辅助作文的作者,恰好也被问到了同样问题,他很是惭愧地回答,自己当时写的时候,确实没有像大家想的那么多。。。那么复杂。
是的,好像有次考生在网络上问阅读题的文章原作者他那道高考题应该怎么答,原作者只好说,他也要等标准答案出来才知道。😅
其实文学赏析和文学创作不是一样的,作品创作完成后,对作品的解读就不再受到作者的控制了,和看一幅画差不多😬😬😁😁